第三百二十五章 暗室熬心-《混血八旗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奕欣最大的政敌就是他的哥哥咸丰,现在老哥要挂了,自然可以放开手脚。不过咸丰的头马肃顺以及咸丰的班底,绝对不会甘心把咸丰的天下交给奕欣。所以接下来奕欣的敌人就是肃顺、载垣和端华,及其帮凶匡源、杜翰、穆荫、焦佑瀛等人。看现在的形势,肃顺一党是占了上风的,因为他们掌握着要死的皇上。

    咸丰不会一直这样半死不活的挺下去,一旦咸丰咽气了,谁来接班,身后如何布置,谁来执政,可就都握在了肃顺的手里。这是非常重要的,它关系到恭亲王及其同党的命运,可以说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。奕欣其实更怕肃顺,论才干两人不相上下,但是论起果敢决断,奕欣就不如肃顺太多了。如果肃顺代替了才能一般的咸丰,以天子大义的名分收拾奕欣,奕欣的一点小势力铁定玩完,被肃顺搞死的宗室亲贵可不是一两个。

    “宫灯确实厉害,事事抢在咱们前边。皇上一旦大行,对你我只能有弊而无利,我看咱们得做两手准备。”宝鋆看着承德来的密信,心里如油煎一样,但是还没有直呼其名。

    从咸丰登基以来,奕欣被收拾的太惨了,所以养成了他处处谨小慎微的性格。对于门下众人的联络是极为在意的,在承德活动的间谍们更是如此。承德身份隐秘的官员们,活动相当隐秘,与外界沟通时所写的“密札”,不明底细的外人根本就看不懂。比如有的极其重要的内容,为了防止泄密,他们都用一种叫“套格”的方式——就是在一张纸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文字,但这篇文字真正的意思绝不是你从平常字里行间能看出来的。还必须要用另外一个“辅助工具”——就是另外一张在不同位置挖满小孔的、同样大小的白纸,阅读的时候必须先将这张白纸覆盖在那篇文字上,然后再把小孔里面露出来的字连贯起来读,才能明白作者真正写了些什么。还有这些“密札”里凡提到肃顺等重要人物的地方,皆不直书其名或正式的“官称”,而是用一种类似于外号的“代号”。比如他们提到肃顺时都写作“宫灯”(因肃顺的“肃”字用隶书写起来其状若宫灯),称怡亲王载垣为“心台”(这是用拆字法将“怡”字拆了开来),称郑亲王端华为“老郑”(世袭郑亲王),称焦佑瀛为“麻翁”(因为此公脸上有麻子)。

    “当如何应对!”奕欣心里暗恨自己的缺德哥哥,如果咸丰肯回銮,死在北京就好了。

    “以眼下的情形,以国赖长君的由头,逼皇上同意兄终弟及是不可能了。皇上在承德殡天之后,必然是由皇子载淳即位。主上年幼,应由亲王辅政,这也是有成例的。亲王之中以六爷您最尊,自然该由六爷辅政。若是如此则最好,王爷入主中枢,辅弼幼主,也不失为周公。不过眼下皇上人在承德,又有宫灯等人从中作梗,恐怕决不会这样安排。倘若是以宫灯及其一党秉政,咱们就给他来个兵谏!”宝鋆也是个狠角色,说这番话的时候,眼中凶光毕露。

    “兵谏!”奕欣被压抑的太久,潜意识里已经有些懦弱了,所以即便是他势力最占优势的时候,也没有和咸丰摊牌的勇气。

    “不错历朝历代兵谏的事屡见不鲜,宫灯一伙儿若是挟持幼主,祸乱大清江山社稷。六爷正应以亲王之贵,皇叔之尊,起兵兵谏,以清君侧。到时候幼主若在,王爷依旧可为周公,幼主若蒙不幸,王爷不失为明成祖。”密室相商,宝鋆嘴上也没有太多的顾忌。

    “对极,对极!胜保的大军正在京津之间,河朔之地无人可挡,两日便可兵临承德。” 朱学勤连连拍案,对于宝鋆的建议极为赞同。

    “还有僧格林沁!僧王死忠于今上,但与宫灯一伙,关系很是一般。若是御驾殡天,身后部署不符成例,王爷登高一呼,僧王必定为王爷马首是瞻!”奕欣和僧格林沁也算是共患难过,奕欣倾心结纳之下,僧格林沁对奕欣可是很推崇的。所以对胜保多少有点不放心的桂良,立刻想到了僧格林沁。

    “便是这两手准备吗?”奕欣还是犹豫不绝。

    “静候皇上英明岂是一种准备,刚刚只是说了兵谏一途而已。第二手准备,是利用洋人。我想以六爷的威望以及与洋人的关系,各国公使会支持六爷的。只要洋人开了腔,不怕宫灯一党不烟消云散。”宝鋆是个进取之人,听天由命可不是他的选项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