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5章 薄层分析-《小人物的医化三十年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产品成败还不可知,企业当然也不舍得去化这五十多万元的钱,可又不能做几个样寄几次到国外叫客户分析。新客户,没有特殊的关系,即使企业要这么做也做不到。

    邵厂长联系了苏老师,得到的答复也与潘伟平说的一个样,只有采购色谱一条路。

    行百里者半九十,产品合成路线都打通了,企业又有原料优势,这么好的产品,难道就这么放弃?可不放弃,向国外采购50多万的色谱,立即报关,起码得六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货,到那时,黄菜也凉了。

    “我看,还是叫小王一起参加技术分析会吧,看一看他有什么鬼点子。”大家都陷入沉默时,马厂长向刘厂长提议。

    “不用叫了,没进口液相,他能有什么办法?”邵厂长极为不满。

    “集思广益,听一听也无妨,结果总不会比不做更差。”刘厂长最后表态支持马厂长的意见。

    “这个啊,国外客户的样品中有具体的数值,我们可以开发薄板分析法,用长板进行爬板,如果能寻找到合适的硅胶板与展开剂,说不定能分出这个杂质,再用紫外色谱显色对比,确定合格的指标值。”王近之用极平缓的语气,说出自个意见。

    “这不可能的事,没杂质对照品怎么点法?再说,即使点出来了,客户也不会认可这个分析结果。”潘伟平从专业的角度反对这么个做法。

    “假设国外的液相分析结果是准确的,我们的已知样与国外寄过来的样品按比例混和,得到0.2%杂质的成品,以这个为基础进行爬板,斑点浓于它的作不合格计,浅于它的作为合格。有指标总比没指标要好,当自我分析合格后,再寄样品给客户,这样,更易获得客户对我企业质量的认可。有了分析方法,也易于找到小试问题的所在。”王近之针锋相对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
    第(3/3)页